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中考网 - 各省中考 - 湖南中考 - 张家界中考 - 正文

张家界市教育局2012年张家界中考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筹管理办法

来源:2exam.com 2012-5-19 14:37:35
 张教发〔2012〕2号

张家界中考  ZJJCR-2012-05001

  各区县教育局,市民族中学:

  现将《张家界市教育局2012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筹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张家界市教育局张家界市教育局2012年张家界中考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筹管理办法

  二○一二年五月十四日

  张家界市2012年高中阶段学校

  招生统筹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全市高中阶段学校(含五年制高职,下同)招生工作管理,规范招生秩序,正确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促进普教、职教及其它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根据全省建设教育强省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规范招生秩序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工作的通知》(湘教发[2005]20号)、《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湘教发[2007]17号)、《关于坚决制止中小学争抢生源的紧急通知》(湘教通[2005]34号)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张家界市2012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筹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组织领导

  1.市教育局成立2012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教育局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基教、职教、计财、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参与整个高中阶段招生工作。

  组 长:彭 红

  副 组 长:姚运武 邹 卫 符斌洲 刘开吉 侯泽勇

  陈初赞 钟为成

  组 员:彭 彧 向子金 覃大恩 彭明望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侯泽勇(兼)

  副 主 任:彭 彧 向子金

  成 员:胡红建 陈芳平 孙先继 杜 磊 王恩武

  杨海蓉

  市教育局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筹管理的政策和办法,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

  2.2012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严格按本办法执行,任何违反本办法招生的单位和个人,将按有关纪律与规定严肃处理。

  二、招生计划

  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教育局根据事业发展要求和各区县实际统一制定并下达到各区县和各高中阶段学校。今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如下:

  普通高中:永定区1660人,武陵源区300人,慈利县2980人,桑植县2100人,张家界市民族中学540人(含广益班100人),共计7580人。张家界市民族中学和侨辉中学面向全市招生,其他普通高中只能在辖区范围内招生。张家界市民族中学在区县的招生计划主要依据区县初三毕业生生源情况和历年实际到校情况确定,在永定区、慈利县、桑植县分别招生120人、70人、40人(其中广益班在永定区、慈利县、桑植县分别招生20人、30人、20人),在本校初中招310人。普通高中在总计划内可招收5%的音、体、美特长生,特长生保底分数线由区县划定。为了保证普通高中计划严格执行,操作过程中允许实际招生人数在计划招生数5%的区间内上下浮动。

  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永定区1880人,武陵源区150人,慈利县1950人,桑植县1000人,张家界市技工学校800人,共计5780人。职业学校均面向全市招生,其中市技工学校在慈利县、永定区、桑植县、武陵源区分别招生450人、80人、50人、20人。

  面向初中毕业生招生的五年制高职大专和外地进入张家界招生的中职学校其准入权下放各区县教育局,由区县教育局根据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办理准入手续,并报市教育局职成科备案。

  三、统筹管理

  1.统一填报志愿

  ①志愿填报工作在“市教育局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报考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高职院校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在网上填报志愿,填报时间从5月25日开始,6月5日结束(网址为:http://118.254.9.162/ZKBM).社会青年不得报考普通高中和五年制高职,但可以报考中等职业学校,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青年可直接向招生学校或市、区县教育局职成科(股)报名。

  ②各生源学校要认真做好考生志愿填报指导工作,充分尊重考生意愿,严禁限制或强迫学生填报志愿。

  ③普通高中志愿不分批次,设广益班志愿和三个直接志愿、一个服从志愿,考生根据自己的意向自主填报志愿。填报普通高中志愿,只能在市民族中学(含广益班)、张家界侨辉中学和考生所在区县范围内普通高中学校中选择填报。报考职业院校的初中毕业生均只能选择一所学校填报。省、市示范高中招收的调节生由考生到招生学校报名缴费后,再按程序录取。

  ④各生源学校必须于6月5日前将学生报名册及学生奖励加分、照顾加分登计表及有关证明材料和体育成绩及健康状况、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查成绩、信息技术操作考查成绩、思想品德评价、考查科目评价等学生情况登记表,送区县教育局基教股录入计算机存档。

  ⑤各区县要重视和支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张家界航院、张家界市技工学校和侨辉中学的招生,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和志愿填报工作,并将这三所学校录取学生和辖区内高中学校录取学生同等对待,统一纳入对初中学校升学目标管理奖励,确保招生计划的完成。如果市民中在各区县的招生因志愿填报原因不能完成计划,由市民中在中考成绩公布后再做发动工作,保证计划全部完成。

  ⑥各区县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广泛宣传招生政策,逐校确定初中毕业生分流比例(含异地招生),并结合区县实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全市各职业学校完成招生计划。各生源学校要正确引导初中毕业生根据自身实际填报志愿,实现合理分流。初中毕业生分流情况和职业学校招生计划完成情况纳入市教育局对区县、区县对学校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和督导评估。

  2.统一组织考试

  初中毕业会考即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含初三、初二会考)严格按张教通[2012]28号文件执行,考点设置应相对集中,由计算机统一随机编排考号。各区县要严密组织考试,实行交换监考,确保考试的安全、信度和效度。初中毕业会考评卷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实行网上评卷,考试成绩由市里统一公布。初中毕业会考成绩进入电信168和移动12580查询台,学生可通过电信168或移动12580查询中考考试成绩,成绩查询从7月7日开始,具体查询办法见初中毕业会考证。

  全市所有初中学校要对考生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操作、信息技术操作考查进行评价和考查,并将评价结论和考查成绩存入考生电子档案。

  3.统一进行录取

  ①高中阶段学校录取工作在市教育局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区县教育局具体组织实施(市民中录取由市教育局统筹)。

  ②普通高中按档案分进行划线录取,档案分由初中会考九科文化课成绩+体育成绩+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查成绩+信息技术操作考查成绩+优惠加分+照顾加分构成。省级示范高中分配到各乡镇的招生计划同样必须按档案分从高到低的顺序录取。

  ③普通高中录取工作按志愿顺序进行,先录广益班志愿,再按顺序录取其他志愿。

  ④普通高中录取工作从7月7日启动,7月7日在原毕业学校公布毕业会考成绩,7月8日公布普通高中学校录取分数线,并开始第一次录取。补录时间由各区县确定,在7月底以前完成。区县录取结束后,于7月31日前将录取有效名册(含第一次录取有效名册和补录名册)报市教育局基教科审定。普通高中录取通知书由市教育局基教科统一印制核发。

  ⑤职业高中和高职院校招生实行注册制度,录取通知书由各招生学校自行印发。

  ⑥各类学校均不得招收初中肄业生,普通高中只录取应届初中毕业生。

  四、录取优惠政策

  1.普通初中应届毕业生初中阶段参加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科技创新(创新大赛、电脑制作、模型制作、小机器人、智力七巧板)获市级一、二等奖分别加5、3分,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加7、5、3分,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加10、7、5分。

  2.普通初中应届毕业生初中阶段参加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音乐、体育、美术竞赛获个人一、二等奖(或前一、二名)者,市级分别可加5、3分,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加7、5、3分,国家一、二、三等奖分别加10、7、5分。体育集体项目前2 名的主力队员国家、省、市级分别加10、7、3分。

  以上奖励加分均可叠加,但同一项目获多个奖,只能取最高奖额加分,叠加最高分超过20分的,按20分计分。

  3.华侨、归侨、省以上劳模及烈士子女可照顾10分录取。

  4.农村独生子女和两女结扎户子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五、有关纪律与规定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最近更新 |
    闽ICP备06019773号